央广网2021-12-03 20:25
距北京冬奥会
2022年2月4日开幕
还有63天
测试赛进程已过大半
12月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冬奥会和最新筹办进展,以及延庆、张家口赛区筹备情况。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执行主任闫成介绍,当前,办好“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是三个赛区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自今年10月5日起至12月底,10项国际赛事、3次国际训练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有序展开,这是冬奥赛前系列化、全要素的运行测试。
截至目前,北京赛区承办的短道速滑世界杯等6项赛事,延庆赛区承办的雪橇世界杯等5项赛事,及张家口赛区承办的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都已经圆满收官,测试赛进程已过大半。12月,张家口赛区还将举办北欧两项洲际杯、跳台滑雪洲际杯和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3项赛事。
从已经结束的测试赛来看,赛事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既定测试目标,赢得了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及境内外媒体的积极评价。
这次测试赛具有赛事组织高度国际化、场地设施彰显科技化、场馆运行全面实战化、服务保障体现人性化、疫情防控实现一体化的特点。
闫成表示,各场馆既是冬奥竞技体育的专业场地,也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靓丽名片。
场地设施彰显科技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经过持续改进工艺,打造了高质量的冰面,运动员屡次滑出个人历史最好成绩,并把“冰丝带”赛道称为“最快冰面”。
据了解,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建设应用基于BIM的智慧建造技术,使主体结构工期节省了2个月时间、减少使用钢材2800吨。通过建立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集成45个子系统,将场馆的设备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数据更新速度由秒级提升至毫秒级,对场馆设施实现3D可视化分级信息浏览,实现场馆运行数据采集、趋势研判、提前预警和分析决策的综合智慧管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长、落差大、弯道多,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赛道精度和温差控制难题,首次实现360度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模,在满足办赛需要的同时,打造了壮美的“雪游龙”身形。
国家游泳中心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以下简称“水立方”)将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冬奥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竞赛场馆。在打造可持续赛后利用场景方面,“水立方”通过“水冰转换”可拆卸结构,可实现冬季、夏季两个使用场景的转换。
此外,在雪务保障方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也体现了科技的力量。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北京市延庆区区长于波表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从11月15日已经开始正式造雪,预计到明年1月中旬能够完成造雪的任务。延庆赛区在整个造雪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蓄水、循环用水、科技节水,确保既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又不会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一是多元蓄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优先利用收集储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等作为人工造雪的水源。延庆地区降水量充沛,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累计降水量739.9毫米,比过去5年平均降水量508.3毫米多了231.6毫米。
另外,今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今冬的初雪,延庆冬奥赛区降雪量达到19.5毫米,属于暴雪级别。
同时,赛区还建设了三座塘坝和蓄水池,总计可以蓄水约18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存蓄地表水用来造雪和绿化养护等。除了天然降水之外,造雪另外所需要用的水由区域内的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联合提供。据统计,冬奥会赛时需水量仅占延庆地区现状用水量的1.6%,占延庆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千分之四,多元蓄水,充分保障了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水的需求。
二是坚持循环用水。整个延庆赛区在建设规划、工程管理、生活利用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节水的措施,一方面,融雪水通过赛区内的沟道汇流收集到一座塘坝内,用于下一个雪季的造雪和平时赛区的绿化养护等,从而形成了造雪用水的内循环,最大限度节约保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赛区内还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作为冬奥配套的市政工程设施,达标处理后的再生水可以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厕所冲洗等,循环用水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坚持科技节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的造雪系统,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选择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并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作者:萌犀科技
编辑:李杏
晓晓👩
2021-12-04 09:03:56
实力👍
森林木
2021-12-04 08:36:26
科技兴国
达州
2021-12-04 02:49:09
冬奥会